山东带“津”的三个县:利津、宁津和夏津,你知道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2 08:11:12    

在山东有三个县城名字中都带有“津”字,分别是利津、宁津、夏津。“津”字的意思是“渡口”,比如天津其名字意思为“天子渡口”。 利津、宁津、夏津名称都与我国的一条大河密切相关,她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夏津县属于德州市,东南与临清市、高唐县相邻,西与河北省清河县以运河为界而相望,北与武城、平原县相接。其名字中的“夏”意为“大”,古代黄河称大河,夏津的意思是黄河渡口,也是春秋时期齐晋会盟之要津。

宁津县也属于德州市,东邻乐陵市,南连陵城区,西与北以漳卫新河为界,与河北省吴桥县、东光县、南皮县隔河相望。宁津原名临津,因临鬲津河得名。鬲津河原为古黄河故道,是春秋战国时黄河的三条入海河道之一。公元1128年,临津城毁于大水后、迁址,并取'安宁'之意、改名宁津。

利津县属于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附近。东依黄河,东北濒临渤海,东与垦利区、东营区为邻,东南与滨州市博兴县隔河相望,西与滨州市滨城区、滨州市沾化区接壤,北与河口区相交。据清朝的《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海在县东北之十里,产盐,居民资其利,故曰利津。

夏津总面积882平方公里,2018年常住人口51.96万。宁津县总面积833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为47.3万。利津县总面积1665.6平方公里,2021年常住人口23.8万。三县中,夏津和宁津面积人口相当,利津面积最大,但人口最少。


2021年,夏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63亿元,宁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3.76亿元,利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64亿元。三县中,夏津县 GDP总量和人均都是最低,利津县GDP总量和人均最高,宁津县居中。

夏津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总面积12.8万亩,森林覆盖率62.8%,林木资源有55科117属210种,以桑葚树居多,其中百年以上古树近3万棵,有“中国桑葚之乡”、“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之美誉。除了桑葚外,夏津的宋楼火烧、银丝面、益和成糕点、麻豆腐、布袋鸡也很有名。



宁津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号称“中国杂技之乡”和“中华蟋蟀第一县”。境内有国家一级文物汉代陶楼,有建于明永乐年间的长官清真寺,有连体并生数百年的奇异之树杨抱槐,有风味独特的"三大名吃"长官包子、大柳面和保店驴肉,保店驴肉最有名。



利津县素有“百鱼之乡”、“黄金海岸”和“东方对虾故乡”之美称。有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利津黄河大桥风景区、黄河入海口飞雁滩等旅游景点。地方特产有利津水煎包、盐窝全羊汤、东营冬枣、和祺芦笋茶、利津对虾、双高葡萄等,在众多特产中,利津水煎包誉满天下。


相关文章
  • 鸡蛋为什么白双层(鸡蛋分几层??)
    鸡蛋的结构,可能很多朋友都觉得那还不简单,不就是蛋壳、蛋清、蛋黄三部分组成吗?还真不是,首先鸡蛋的外面有一层天然的保护膜,这个膜是从蛋鸡的身体里带来的,膜的下面就是我们看得见的蛋壳,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蛋壳再往里有两层像白纸一样的膜,一层紧贴着蛋壳,是蛋壳的内膜,另外一层紧贴着蛋清,它叫蛋清膜。
    2025-05-05 06:02:16
  • 红木为什么会掉色(红木家具褪色了怎么办?)
    红木家具有优良的木材,但当他们第一次听到红木会褪色时,大多数刚接触过红木的消费者会认为他们买的不是红木质地或材料差的红木家具木材感觉。事实上,其他硬木和软木通常不会褪色,深红酸枝、大叶红木和小叶红木依次褪色程度较深。褪色是木制家具的材料特性,属于正常现象。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褪色现象会减弱甚至消失。
    2025-05-05 03:41:17
  • 为什么造下沉式庭院(卧室放盆栽,会影响睡眠吗?)
    卧室里适合养什么样的植物?有人认为,在卧室内养花会使夜间空气混浊,含氧量降低,由此而造成的弊端会影响人的寿命,因此主张不应在卧房中养花。其实,这不过是一般的推论,既忽略了对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物质变换的量的分析,又忽略了花卉在夜间还会放出一些有益人类健康的物质的现象。原来,一切植物包括花卉在内,它们虽
    2025-05-04 07:12:14
  • 香皂是用什么做的(自制香皂秘籍大公开)
    在日常生活中,香皂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清洁用品。然而,市面上的香皂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甚至含有对皮肤有害的化学成分。为了追求更天然、更健康的清洁体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自己动手制作香皂。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种简单的民间香皂制作方法,让你在家就能轻松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天然香皂。材料准备:橄榄油-
    2025-05-04 03:33:01
  • 为什么零线带电(零线带电的原因有哪些?)
    零线带电的原因有哪些?你知道吗?一分钟让您搞懂零线带电原因!建议收藏备用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2025-05-03 04:33:08